鱼对食物的喜好(汇总)

我比较喜欢钓鱼,工作之余就喜欢抛几杆,无奈钓技不好,但每次钓鱼时就喜欢思考,鱼都有什么爱好,尤其喜欢吃什么?在家时稍有点时间就去自制一些饵料,弄点麝香,或是阿魏、丁香、山奈、排草泡酒等等,还有各种小药,几年来乐此不彼的做了几百次试验,得出的结论,全是在碰运气,没有一次可以在所有水域都有效的,今天就想从鱼的消化的角度写一写鱼喜欢吃什么,也许认清了鱼的食物结构,才真正有利于我们去认清鱼喜欢吃什么?

在自然水域,鱼的食物结构与水域环境相关,食物的易得性,味道以及营养价值等因素权衡后,可把鱼对食物的选择可分成三个等级,一个是喜好食物,二是替代食物,三是强制食物。喜好食物是鱼最喜欢吃的食物,主要食物是喜好食物时,鱼生长最快。当喜好食物不足时,鱼被迫吃替代食物,在替代食物成为主要食物时,鱼的生长放缓或是停止。当替代食物也没有时,鱼就会选择吃强制食物以维持生命。所以钓鱼时应选择用鱼喜欢吃的喜好食物做饵料,鱼才会爱吃。如何发现鱼的喜好饵料呢?这可以通过环境调查,如果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,鱼肠道中的主要食物就是鱼的喜好食物,为了便于衡量鱼类对食物的选择能力,引入了选择指数这个概念,选择指数是指消化道食物中某成分的百分数,除以基础饵料中同一成分的百分数。环境中如果食物充足,当选择指数大于1,那肠道中这种食物的占比大于环境中食物的占比,说明鱼喜欢吃这种食物,或是这种食物的易得性很高。反过来,要是小于1,那说明这种食物是替代食物或是强制食物。我们用作钓饵的食物就应选择鱼的喜好食物才对。

鱼的种类不同,鱼所选择的喜好食物也不同。有些鱼的喜好食物随外界条件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,而有部分鱼的喜好食物却始终如一。如肉食性鱼类和草食性鱼类食物组成往往比较稳定,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可塑性弱;而居于肉食性与草食性之间的杂食性鱼类,食物组成的稳定性差,呈现出很强的可塑性。比如鲫鱼,用很多种饵料都可以将起钓起,但对于要钓起大个体草鱼,那谷物类的玉米是众多饵料的首选,当然玉米也就是草鱼的喜好食物。

如果从鱼的大小来划分:

小鱼对蛋白的要求会更高,所以腥味要相对会更高一点;而大鱼由于体型大,能量消耗多,所以对能量需求相对会更高,大个体草鱼会更喜欢粮食等谷物类的饵料。从肠道结构也可以印证这一点,小鱼肠道相对短许多,摄食动物蛋白高的食物有利于快速消化吸收,而大鱼的肠道就要长许多,所以食物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要长许多,摄食能量高,消化相对较慢的食物也符合这一特点。

从水温方面来说:

越是小的鱼受水温的影响越大,而大个体的鱼,受到水温的影响相对要小一点。这与鱼是变温动物,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,温度越高,酶的活性越强,消化食物的速度越快有关。同时,在消化器官上的差异,也同样影响着鱼类喜好食物的选择,四大家鱼都是没有胃的鱼类,而像大口鲶、叉尾鮰、黄桑鱼都是有胃的,由于胃能分泌胃蛋白酶,能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蛋白䏡和蛋白胨,帮助消化吸收,所以有胃的鱼,采食的喜好食物中动物蛋白比较高,而且好多喜食活饵。如黄桑鱼就喜欢吃蚯蚓,大口鲶喜食腥味很重的鸡肝等。

鱼类喜好食物除了与上面的因素相关外,还与季节的变化有关。鱼类人工喂养的时间相对于鱼类的进化史,就犹如一秒钟与一个月相比,所以其食性依然保留了很多进化留下的痕迹。例如一年中的秋冬季节,植物性饵料来源相对受限,一些草食性的鱼类为了生长或是生存的需要,就会调整其食物结构,采食一些浮游动物,或是螺、蚬,比如有些鱼本不是肉食性的。如大个体的鲤鱼、叉尾鮰、草鱼在食物匮乏的秋冬季节,就会捕食小鱼小虾,以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,用饥不择食来形容非常贴切,但这些食物却不是草食性鱼类的喜好食物,只能算是强制食物,或是替代食物。

根据垂钓目标鱼的肠胃结构,个体大小,垂钓季节,确定目标鱼的喜好食物。有条件的,还可以解剖分析所垂钓水域中鱼类食物来源结构,对鱼肠道中的食物进行分析,以便做出精确判断。还有就是一些长期投喂饲料的饲料鱼,这种超出野钓的范畴,则要按竞技的钓法去思考,如一些欢乐塘、赌塘等,对于这种鱼塘,投什么饲料,就拿什么饲料来钓,效果是最好的,投的饲料就是鱼的喜好食物,这也是人对鱼驯化的结果。

展开全文

鱼在进化过程中,也形成了与环境、食物相适应的进化系统。以肉食为主的鱼类,除了一些凶猛性的鱼类,如鳡鱼、翘嘴红鲌外,大多数的肉食性鱼习惯于夜间捕食,所以这些鱼类的视觉开始退化,而嗅觉却很发达。因此要垂钓大口鲶、黄腊丁等,晚上更好钓一些。在许多水域中的一些野杂鱼,大多属杂食性的,有机碎屑、藻类、浮游生物等均是其食物,这些鱼的视觉很发达,当水面有昆虫,或是杆尖的红点都可诱来这些野杂鱼疯狂抢食。一旦到了晚上,光线变暗,这些野杂鱼的觅食的活力就大幅下降。有夜钓经验的钓鱼人都知道,晚上的野杂鱼闹窝的现象,就要明显少很多。

鱼在上百万年的进化中,面临的环境都是不安全的,所以使得鱼即使在吃东西时,总是小心谨慎。当有一群鱼在一起吃食时,鱼群吃饱的安全感会增强,吃食量会增大,而且吃食的时间会缩短。这或许是鱼看到其他鱼都在吃,相互间存在模仿行为,同时为了争抢食物,所以吃食速度加快。从食物消化的角度,驯化好吃食的鱼类,其生长速度更快,饵料系数更低。这与鱼群抢饵料,促进了鱼类消化酶的分泌,提高了对食物营养吸收有关。如果是在野外水域中垂钓,如饵料鱼密度很低的水库中垂钓,这些水库是以养花白鲢为主,饵料鱼完全来自野生环境,故要钓这些鱼就很困难,所以打窝诱鱼就是一个技术活。根据鱼吃食谨慎这一特点,那到了钓点,调好漂,找好水深,确定好钓点位置,最开始要做的就是打窝,而且刚打了窝子还不应该立即就钓,而应该让鱼入窝了,有鱼泡冒出来形成群体吃食才钓,这样鱼容易放松警惕,如果要钓个体越大的鱼,那打窝诱鱼的时间越长,大鱼在其成长过程中历经无数危险,对危险的警惕比小鱼要高得多。所以越是要钓大鱼,那打窝诱鱼的时间就要拉长,而且还要根据不同的目标鱼种,采用不同的味型。也正是由于有这么多变量,这让一些钓鱼高手乐此不彼的征战其中。正如李大毛老师节目中所说,每一个钓鱼人心中都有一片江湖,垂钓中的每次抛杆,每一次渔获,每一次认识的提升,都是一次钓技的精进,那么让人着迷。

说了鱼这么多对吃食的喜好,难免会有人产生疑问,既然了解那么多,也没有看你亲自实践,也许只是纸上谈兵。其实并不是不想去实践,从年初一开始忙工作一直到现在,唯一一次在水库遇到峰哥玩了一把,期间也是不断的接电话,好几次都鱼杆都差点被拉到水里。最近水温降下来,鱼病也渐少了,天气也不是那么热了,空闲下来了,我也准备出去钓两天鱼。其实平时到水库看鱼病时,心理痒痒的,总是想抛上几杆,但工作从早到晚时间排得满满的,电话也是不停在响,确实没办法静下来去钓鱼。看鱼病是我的工作,也是我事业的,但钓鱼则我是我的爱好。

准备好鱼饵去实践

说到钓鱼,不得不说一下钓鱼的准备,出发之前就要确定好目标鱼,然后针对目标鱼准备窝料、钓饵。像钓大口鲶,我喜欢用西南钓王邱廷军的钓鸡肝的方法,用鸡肝捣碎放入纸杯中,然后再放入一块大拇指大小的的鸡肝栓上鱼勾,混在一起冻成冰块,用泡沫箱装好带到水库边备用,临近晚上找个有崖壁的乱石结构处扔下,中鱼率极高。如果是想钓大个体的草鱼,那准备的东西又不一样。由于草鱼的肝胰脏是很发达的,胰脏可以分泌大量的麦芽糖酶、淀粉酶、蔗糖酶,所以发酵类饵料,那就是其喜好食物。一方面可以帮助其消化,酸香的味道对草鱼来说那就是不可抗拒的诱惑。用8-10斤麦麸和豆粕,加上成都鱼康公司的饲料发酵剂50-100克,密封发酵2-3天,酸香味就出来了,用这个揉成团,外面捆上青草打窝,小鱼吃不了,大鱼一下又吃不完,持续诱鱼,经济又实惠,关键是效果,出奇的好,上次在复兴寺水库,用了不出一小时就中了大草鱼,钓了半天主线子线不知拉断多少副。如果是鲤鱼,则可以用玉米,也可以用玉米加上麦子、谷子发酵,鲤鱼和鲫鱼兼顾,如果要急用先用少量的水稍煮开,然后发酵1-2天,再加上西部风的牛B鲤香精,两斤加一袋,2两52度的浓香型曲酒,头天做好第二天就可以用,到了钓点先撒上一两斤窝料,只要水域有鱼,不说每个人都能爆护,空军是很难的。

鱼在选择吃的食物时,要么是通过咽部的咽齿把食物压碎,要么就是喜食一些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,总之是怎么便于消化吸收营养就吃食什么。这是鱼对食物消化的第一性原理决定了的。不管是什么样的鱼,对营养的吸收,都离不开把食物分解成可溶性的、最简单的分子状态的营养物质,让这些可溶性的蛋白质、糖类、脂肪通过渗透作用,进入到消化道管壁的血管中,或是淋巴管中,最后达到鱼体的各个部位,为机体提供能量的来源。当我们真正的认清了鱼的消化道结构,或许为我们科学的选择饵料有帮助。

广告 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