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《易经》到《左传》,揭露龙消失的真相

然而真相真的是这样吗?

在神话传说中,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生物,它能大能小,能上天入地,能吞云吐雾,能飞舞于九天之下,更能潜游于深渊大海。

国学第一经典《易经》,开篇第一卦为乾,短短不到百字,就多次提到了“龙”。如潜龙勿用、见龙在田、龙跃在渊、飞龙在天、亢龙有悔、隐龙无首等等。

无独有偶,在民间传说中,龙也不仅是图腾,而是一种实体存在,是掌管雷雨的天神,更是镇邪卫道的守护者,还是吞食天地的毁灭者。

龙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?

事实上,龙多次在历史上出现。早在春秋时期,《左传》中就记载一个有关龙的事件。

鲁昭公二十九年(公元前513年),有人在如今山西侯马一带,发现一条从天而降的怪物。

根据外观推断,人们认定这是消失已久的“龙”,然而围绕着如何处理,大家惶恐不安,既害怕处置不对带来灾难,又好奇这种生物从何而来。于是请教当时最有学问的专家史官蔡墨,问他该当如何处理。

蔡墨博览全书,学富五车,思考片刻之后告诉众人:龙并不可怕,在更早时期,人们就已经拥有高明的“驯龙术”,不但能捕捉到桀骜不驯的巨龙,还能将其驯服,收为己用。

蔡墨引经据典,详细地向众人讲述大禹时代,古人就已经利用龙开凿河道,开垦荒田,根据史料记载,而今某地家族就是当年驯龙者的后代。

最后,蔡墨无不叹息劝说大家不要无事生非,说道:“现在人已经荒废了驭龙术,根本无法驾驭这种生猛神兽。同时如今的水域越来越少了,早没有当年的壮阔。龙已经无法生存,自然灭绝了。后人恐怕更难理解龙了。”

从以上描述不难看出所谓龙是若干图腾组成这一说法只是一种“一厢情愿”的解读,历史上确确实实存在过龙这种生物。只不过因为生活空间的不断缩小,以及其他种种原因,这才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。

试想,如果没有实物,古人是如同凭空想象,把龙的外貌描述得活灵活现呢?

如果按照蔡墨的说法,龙是因为水域缩小而逐步灭亡,那么就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结论。大海占据了地球70%的区域,这难道还不够龙施展的空间。

注意,无论是根据史前神话还是蔡墨的叙述,龙从一开始起源于昆仑山,是一种上通天庭下入江河的灵物,帮助过黄帝战胜过蚩尤,也帮助大禹治水,但活动领域始终局限在以昆仑山到黄河流域一带。

回顾1934年营川坠龙事件,结合之前的史书描述,所有的证据都指向,龙是一种以淡水区域为主要活动范围的生物,无法长期适应海水生活。

随着人类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,地理环境也在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。当大洪水褪去之后,这些需要大量食物维系生理机能的“庞然大物”注定难以生存,依靠人类的力量共同生存,无疑是最好的出路。

既然人类已经有能力驯化龙,为什么龙还会灭亡呢?

根据史书记载,龙不仅力量大,能够协助人类完成各种重体力工作,而且味极鲜美,一直到商朝还有专门从事龙肉烹饪的厨师,将龙作为一道美味佳肴端上餐桌,品尝过的人无不赞叹,美味绝伦。

呜呼哀哉,龙从诞生开始,从战士变成了帮手,又从家宠变成了食物,走上了餐桌,成为了舌尖上的味道。

一代天骄神兽,帮助人类抵御了天地浩劫大洪水,却最终毁在人类的嘴上。这是龙的悲剧,也是其他灭绝生物的悲剧,更是人类未来命运的预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