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散叶 | 为猫争讼的唐朝人

家猫的祖先据推测是沙漠的埃及猫或波斯猫,已被人类驯化了3500年之久。十二属相中虽没有猫咪,但古代逢年过节猫是享受祭祀的。《礼记·郊特牲》:“禽兽,仁之至、义之尽也。古之君子,使之必报之。迎猫,为其食田鼠也;迎虎,为其食田豕也,迎而祭之也。”当时猫是身列“八神”之一的。

唐郑綮撰《开天传信记》一书说,裴谞在河南省当地方官,一天,两个婆娘击鼓告状,为争一只猫儿。状纸上说:“若是儿猫,即是儿猫。若不是儿猫,即不是儿猫。”就是说,如果是公猫,就是我的猫。如果不是公猫,就不是我的猫。裴谞为人风趣幽默,看了状纸哈哈大笑,于是写下了《又判争猫儿状》:“猫儿不识主,傍家搦老鼠。两家不须争,将来与裴谞。”猫儿不认识主人,跑到别人家去捉老鼠。你们两家就不要争了,把它送给我吧。这裴谞想必也是个资深猫奴,两家人都嘲笑裴谞的“吃相”难看,《开天传信记》所谓“遂纳其猫儿,争者皆哂之”。

唐朝人爱猫,在晚唐诗人路德延的笔下:一个小儿“臂膊肥如瓠,肌肤软胜绵。长头才覆额,分角渐垂肩”,粉粉嫩嫩的一个小娃儿,梳着哪吒那样的发式,两臂肥白如瓜,肌肤柔软如绵,他平时嬉戏玩耍的东西有哪些呢?“嫩竹乘为马,新蒲折作鞭。莺雏金镟系,猫子彩丝牵”——把嫩竹横在胯下当马骑,新长的蒲草折来当鞭子,用金属环拴住幼小的莺雏,拿彩丝线牵着猫咪玩耍。

展开全文

古人在没有黏鼠板、捕鼠夹、老鼠药等物品的情况下,用猫来捉老鼠,正如柳宗元《永某氏之鼠》中所说:“假五六猫,阖门,撤瓦,灌穴,购僮罗捕之,杀鼠如丘”——借来五六只猫,关上门,撤开屋瓦,灌水入鼠穴,让家童一起抓,于是杀死的老鼠堆积如山。

唐德宗时,曾经让宦官吴承倩提了一个笼子放在朝堂上,笼子里关了一只猫和一只老鼠。不少大臣都看热闹,而大臣崔祐甫则说:“今此猫对鼠不食,仁则仁矣,无乃失于性乎?……猫受人畜养,弃职不修,亦何异于法吏不勤触邪、疆吏不勤捍敌?……恐须申命宪司,察视贪吏,诫诸边候,无失徼巡,则猫能致功,鼠不为害。”[现在出现猫不吃老鼠的现象不是好事,这只猫对老鼠看起来好像是仁慈,但却丢了自己的职责。人们养猫就是为了让它捉鼠的,现在它不作为,岂不是像执法的官吏不反腐败,守疆的官吏不抵御外敌一样吗?我觉得这是上天提醒皇帝,要派“巡视组”(宪司)去全面清察一下,是不是有这样的事情发生,这样才能够让全社会的“猫”(代表官僚机构)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,“鼠”(代表社会上的违规现象)不能造成危害。]

(《吃喝玩乐在唐朝》东方出版社2022年出版)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刊及“圈阅”公众号观点。 文中所用图片来源于原微信号及网络,如有侵权,烦请告知,即刻删除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