暮云市和兴马洲:疏疏墟落暮云村,江岸人归日近昏丨漫步长株潭之暮云篇

以下文章来源于湖南陈先枢 ,作者陈先枢

湖南陈先枢

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、长沙大学文化研究所教授陈先枢与您一起寻访历史和记忆中的湖南

暮云街道隶属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,位于长株潭三市融城核心,处于长株潭“绿心绿肺”保护区,总面积34.6平方公里,总人口8.9万人。据清光绪《湘潭县志》记载,“自涓口发舟,便已遥见阴云接暖,百里所瞻,或题其阳为朝霞,阴为暮云”,暮云系取景观为名。

近年来,暮云街道以“新南城、新暮云”为目标,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通过几年来的努力,暮云农村片区基础设施得到飞速提质,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,山水资源得到充分保护,一幅“村容美、环境美、生态美”的新画卷徐徐展开。

2021年3月28日,天心、石峰、岳塘三区将在暮云街道联合举办“美丽乡村”融城半程马拉松赛暨天心区油菜花旅游节,该活动旨在积极加快长株潭一体化文旅深度融合 ,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成果,逐步形成长株潭城市群周末休闲度假区。

春日

一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

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

以及长沙历史文化名人

深入基层采风

他们带着饱含温度的笔

带着他们一颗火热的心

走进暮云

用文字感悟这里的绵柔与力量

今天

请欣赏第一期

↓↓↓

暮云市和兴马洲:疏疏墟落暮云村,江岸人归日近昏

暮云市又名暮云镇,今属长沙市天心区暮云街道暮云社区,西临湘江,南与湘潭市昭山镇毗连。距长沙城区南22.5公里。原属长沙县南圫乡。1949年前南圫一直为乡名,明清时属善化县八都。南圫是今发现的长沙地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。1985年在南圫乡三兴村大塘组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,距今约7100年。出土的“褐彩双耳陶罐”残件精美绝纶,陶器上刻画了“太阳”“向着太阳、口含着禾苗的鸟”“干栏式房屋”“流水纹”“花瓣纹”“农田纹”等象形符号。遗址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
南圫大塘文化遗址出土褐彩双耳陶罐残片

暮云市集镇傍江沿公路分布,南北长2公里。明嘉靖《长沙府志》已录此地名,并说设有巡检司。清光绪《湘潭县志》载,“自涓口发舟,便已遥见烟云接暧,百里所瞻,或题其阳为朝霞,阴为暮云”,系取景观为名,故有诗云“江东日暮云”。

暮云市传统民居

暮云市仍在使用的水井

暮云市为原长沙县境南部最大的新兴工商业集镇。明、清于此置铺递,为水陆交通要津。濒湘江原有客、货运码头,日有多次客运航班。明、清铺递名暮云铺,往来旅客常歇于此,多有诗作。如清代诗人黄文琛《次暮云市作》:

朝烟散危堞,风鬓吹空凉。

我逐旗幢出,秋日团清光。

记里曾畴曩,修途达衡湘。

野馆饰华饯,延伫同彷徉。

是时农工毕,耞板休平场。

转馈曷依赖,岁熟天降康。

邻屋新黝垩,人语喧糟床。

竹栅络丛蔓,秋实悬青黄。

卧犊石涧静,晚花村路香。

领取佳趣溢,内乐深以长。

垂老性益拙,塌翼羞攀翔。

有田行且归,夙念其可偿。

又如民国长沙居士林林长、著名诗人刘善泽《暮云市》:

疏疏墟落暮云村,江岸人归日近昏。

萧瑟平林鸦数点,西风残照是秋痕。

暮云街道许兴村

暮云市是长沙地区最早通火车的农村集镇之一,粤汉铁路(后延长为京广铁路)经此设站,名暮云市站。1908年12月,长株铁路在古城长沙北门外破土动工。1909年8月设立株昭(山)工程处,又从株洲动工兴建该路,随后再从易家湾向南北分两段同时施工。至1911年元月,历时两年多,长株铁路全线竣工通车,全长55公里,从大圫铺至易家湾必经暮云市,时设临时停靠站。长株线成为1936年全线通车的粤汉铁路的最早的一段。粤汉铁路通车后,暮云市正式设客站,直至2016年废弃而止,代之以高铁暮云站和长株潭城际铁路暮云站。

已废弃的暮云市客站

暮云经济开发区今为湖南省级开发区。

暮云市湘江对岸即兴马洲,是湘江过昭山进入长沙境内的第一大洲,面积1.8平方公里,今属南圫街道。古名鹅洲,远在唐代即已开发,洲上产橘,因而也叫橘洲。兴马洲距长沙水路仅五十里,为出入长沙的咽喉之地,古有重兵把守。昭山临江高耸,逼湘江北回;兴马洲又分江水为二,故民间有“昭山保水口,兴马塞龙门”之说。在兴马洲上隔江对望是昭山,潇湘八景之一“山市晴岚”就在这个地方。站在昭山下望湘江,但见碧波荡漾、晴空朗翠,兴马洲白沙泛银,像一条巨舰破浪而来,壮丽非凡。

兴马洲、昭山全景

清光绪《善化县志》载:“兴马洲,县西南五十里,亦名橘洲。洲中赋税,皆输本邑。《府志·拾遗》先名橘洲,自马殷王长沙改今名,一名马殷洲。”五代楚王马殷踞长沙为国都,下令改名兴马洲,把兴马洲作马氏王朝兴旺发达的象征。又传,马氏在洲上建有御马场。该洲不仅风光秀丽,“双流泻练,人烟橘柚”,而且西隔湘江,与湘潭县相望,控湘江水路之咽喉,形势极为险要,为长沙天然屏障。清诗人张廷仪《兴马洲怀古二首》诗云:

湘流如带浪鳞鳞,目断芳洲杜若春。

草色六朝迷北渚,水声五代咽南津。

河山久据分封地,烟月空存吊古人。

欲问何时歌舞处,萧萧芦荻旧城闉。

往事何劳话战争,波涛犹作鼓鼙声。

洲环湘水人烟淡,月暗鄢陵墓木平。

帆影夕从汀际落,江花寒向涧边生。

为年带砺雄南楚,可奈金瓯再世倾。

诗中南津即南津城,《湘潭县志》云:“兴马为南津是矣。”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》载,湘水又北,经南津城西,西对橘洲。昭山下有昭潭,与兴马洲首尾衔接。谚云“昭潭无底橘洲浮”,潭水之深,橘洲之美,由是可见。此处橘洲非城中水陆洲,而是兴马洲也。清末经学大师王闿运有《暮泊南津港》诗云:

平湖暮色自凄迷,谁向津亭问解携。

白发渐生离恨短,青山曾乱黛眉低。

秋河黯黯光先断,北斗傞傞柄又西。

独有玉纤初夜月,引人愁思到空闺。

兴马洲一角

马楚王朝早已烟消云散,洲上也难找到御马场的遗迹。旧事已随流水去,唯留“兴马”二字,让人徒生怀古之情。据传,关羽“战长沙”曾来过兴马洲。兴马洲上有座高大的关帝祠,香火很旺。

今兴马洲上有长沙最后的岛村——兴马村,有长沙最后一所洲岛小学——兴马小学。长岛人家,在这座岛上生息繁衍,赋予了兴马洲不一样的风情。洲上人口多,原生味十足。绿树成荫,杨柳成行,江面碧波荡漾。开阔的沙滩,银沙漫地,小溪纵横,清澈见底,嫩鱼细虾嬉戏其间,自得其乐。渡船仍是连接这座洲岛与暮云市的主要方式,使来此采风者很自然地忆及清诗人周谔枝在《南津港眺望》诗中所描绘的“津头人唤渡”的雅趣:

津头人唤渡,小艇绕前横。

红粉扶双桨,风飘一叶轻。

作者 陈先枢

来源:天心区文旅体育局

原标题:《暮云市和兴马洲:疏疏墟落暮云村,江岸人归日近昏丨漫步长株潭之暮云篇》

阅读原文